- 青海
- 西宁
喊山与开山
喊山与开山原是武夷山御茶园内举行的一种仪式,每年于惊蛰日由知县主持祭祀活动,在规定的程序中,茶农齐声高喊“茶发芽,茶发芽”,以祈求神灵保佑武夷岩茶丰收、甘醇,是为“喊山”。“开山”一般定于立夏前三日之内,茶农们赶早在制茶祖师杨太白塑像前静默行祭。早餐后由专人带至休茶地,分散采茶,待太阳升起、露水初收之后,带山人向采茶工们分民烟卷,表示可相互对话,开山仪式才正式结束。喊山与开山是武夷山茶农特有的习俗。
婚丧之俗重礼仪
武夷山的旧婚嫁礼俗,一般有下列程序:说媒、相亲、换贴(交换生辰八字)送聘、过门、回门。其中“换帖”很微妙,互换庚贴后,庚贴要放置祖先香位前七天,点燃香烛,不让停熄。如果烛尽香残或杯盘破损,出生年月又有些抵触,这起婚事就要告吹。若成,男家凭媒以聘书、礼物送上女家,叫做“插记”。
3、神仙信仰
神仙,是中国人心目中最完善,最理想的人格,他们完美无缺。神仙成为人们潜意识中的最高追求目标由来已久。《说文解字》中说:“仙,迁也,迁入山中也”。在武夷山有“洞天仟府”碑刻,其中仙字(仟)就是人字傍加一个迁字榜而成,桃源洞附近“仟源”二字仙字也是这么写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中说:“所以保全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”。晋代葛洪《抱朴子内篇·对俗》:“仙人或升天,或住地,要于俱长生,去留各从其所好耳”。既然神仙来去自由,所以武夷山灵岩一线天上有飞舄台。舄,鞋子;习舄,即是脱鞋飞去。大王峰顶有通仙台,小藏峰上有飞仙洞,御茶园有通仙井,意思是神仙自由通行,可上天,可入地,“去留各从其所好”。神仙并不是道家的发明,它源自先民的想象,但神仙学却是道家文化的主体,所以道家也叫“仙家”。
武夷山是“仙源”,所以武夷山是道家的世外桃花源,是“尘圜别界”(水光石题刻)。神仙快乐无比,逍遥自在,所以游九曲溪叫“逍遥游”。接笋峰有仙云亭,三曲有宴仙坛,四曲有仙人床,六曲有游岩:丰衣足食,游乐快活。
5、朱子文化
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,武夷山与泰山各有千秋。泰山孕育孔子,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,开创儒学,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主要骨干。武夷山造就了朱熹,朱熹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,构建了完整的儒学思想体系--朱子理学,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700余年间的正统思想。因而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,在中国文化史、传统史、思想史、教育史和礼教史上影响最大的,前推孔子,后推朱熹。综观全史,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。自有朱子,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学,乃获生机,发挥新精神,直迄于现代。
五、历代名人